19世纪80年代,当时低压气体放电现象引起了许多物理学者的兴趣。
【气体放电现象】气体放电现象是指电流通过气体的现象,又称气体导电。当气体中出现电子和离子时,在外电场作用下,电子和离子作定向漂移运动,气体就导电了。具体过程是:炽热的阴极可以发射电子(叫做热电子发射),而炽热的阳极也可以发射正离子(叫做热离子发射)。在电场作用下,气体中的电子和离子分别作定向运动,形成电流,但其运动情况有重要差别。电子质量比离子质量小得多,在气体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也比离子的大,所以,在电场作用下电子得到的定向运动速度比离子得到的大得多。因而能在电场中积累能量,而能量足够高的电子与气体分子则可以发生非弹性碰撞,把动能传递给气体分子,引起气体分子的电离,产生新的离子和电子或者使气体分子受激发而发光(分子内的电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当气体中的电子与正离子相遇时,可以重新复合成中性分子并以发光的方式放出电离能。气体放电现象分为两种类型:自持放电和非自持放电。
【自持放电】气体放电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外施电压,二是外界电离因素。一旦外界电离作用停止,气体放电现象即随之中断,这种放电称为非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气此时若去掉外界激离因素,放电仍继续发展,成为自持放电。通常所研究的各种气体放电形式如辉光放电、电晕放电、火花放电、电弧放电等都属于自持放电。形成自持放电的条件可根据汤森理论来确定。
【辉光放电】对玻璃圆柱状放电管两端施加电压,当管内为稀薄气体时【即气压为处于1~0.1托(1托为1mmHg)的范围】,由阴极逸出的电子在气体中发生碰撞电离(或称光电离),此时放电管的大部分区域都呈现弥漫的光辉,其颜色因气体而异,故称辉光放电。辉光放电与暗放电和电弧放电共同组成可连续变化的3种基本放电形式。1838年,法拉第首先发现的辉光放电现象和法拉第暗区。1858年,J.普吕克尔在1/100托下研究辉光放电时发现了阴极射线,成为19世纪末粒子辐射和原子物理研究的先躯。辉光放电的主要应用是利用其发光效应(如霓虹灯、日光灯)以及正常辉光放电的稳压效应(如氖稳压管)。
【碰撞电离】气体中的分子或原子可以失去电子而成为正离子,或得到电子而成为负离子,这叫做电离。用紫外线、X 射线或各种放射性射线照射气体,可以使气体电离,从微观上看,能量足够大的光子、电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撞击气体中的分子或原子时,能使分子或原子分离成电子和正离子,这叫做碰撞电离;通常把能使气体发生电离的物质(例如紫外线、放射性等)叫做电离剂,电离剂能维持气体的非自持放电。用火焰将气体加热,而在足够高的温度下,由于热运动,气体分子相互碰撞也可以产生电离,这叫做热电离。
【暗放电】暗放电主要是非自持放电。关于暗放电的理论是英国物理学家J.S.汤生于1903年提出的,故这种放电也称为汤生放电。具体过程是:设外界催离素在阴极表面辐照出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向阳极方向飞行,并与分子频繁碰撞,其中一些碰撞可能导致分子的电离,得到一个正离子和一个电子。新电子和原有电子一起,在电场加速下继续前进,又能引起分子的电离,电子数目便雪崩式地增长(这称为电子繁流)。假使有n0个电子从阴极脱离出来,这些电子向阳极运动时,由于碰撞产生的正离子回到阴极能使阴极释放出n0个电子,这时不需外界影响只靠电场就能维持间隙中的电流,这种放电称为自持放电。
【法拉第暗区】1838年,法拉第将一根玻璃管内的空气抽去,将两根黄铜棒插到玻璃管里面作为电极。当通电的时候,法拉第发现,在两根黄铜分开的瞬间,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放电现象:从负极发出一束光线,而正极却是暗的。加大两极之间的距离,则从正极向负极发出一束紫红色的光。距离越大,光束越长,且向负极移动,光束和负极之间总有一段暗区,而且长度几乎不变。这个暗区后来被称为法拉第暗区。
Was this helpful?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