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幂次定律


幂次定律

幂次法则(power law)是宇宙法则,是宇宙最强大的力量,之所以会取这样的名字,是因为指数方程描述的是最不平均的分配。它完整定义了我们周围的环境,而我们几乎毫无察觉。

不要低估指数级增长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第 25 章 29 节)当爱因斯坦宣称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发现”,甚至是“宇宙最强大的力量”时,他同样对这句《圣经》箴言产生了共鸣。 不管你赞成哪种说法,其中的观点是一致的:不要低估了指数级增长。 事实上,并没有什么证据显示爱因斯坦确实提到过这些。但是硬是把话塞给爱因斯坦恰恰强化了这样的信息: 爱因斯坦一生贡献出的智慧本金所带来的利息直至他去世后仍源源不断,连他没有讲过的话都会归功于他。

—— 彼特.蒂尔《从 0 到 1》第七章

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感觉我们是理解幂次定律的,什么? 还是不知道幂次定律是指什么 —- 就是 二八法则。 不过二八法则描述的太模糊,但是用幂次(指数)这种数学方式的描述更加清楚具体,精准,更优雅一些。 但是千万不要武断的以为这你就理解什么是幂次定律。幂次定律的对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以及它的增长速度都是令我们难以想象的。 即使是我们明确的知道幂次定律是怎么回事儿,它还是会不断的对我们人类的认知竖起中指。就像那句极具佛性的话:
大道理谁人都懂,小情绪却无法自控。 这就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区别,就像女神和女朋友间的区别一样实在。

对人类直觉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如果做一件复杂的事(一次旅行,复习考试,开发一个软件)都应该事先制定一个计划,越是复杂的工作越是需要一个尽量详尽的计划。但是具体到实处,又有多少人确实是在做这些东西呢。 例如:你对这一周的计划,这一天的计划,学习计划,工作计划。有多少人在做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明明知道经过一阶
段的学习之后,应该写篇博客总结一下,规整一下所学的内容,从整体上重新审视一下所学的东西,沉底一下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但是仍旧烦躁的觉得写博客真TM浪费时间,不如看部片来的实在。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其实是:
当我们面对长远,面对复杂时,我们的直觉是疲软的,更操蛋的是我们的直觉还执着的帮倒忙。

而幂次定律本身一条长远的复杂的定律,虽然描述起来很简单(2/8的递归而已)。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知道了 往棋盘上放麦子的故事 就傲然人为你理解了幂次定律。 莎士比亚怎么描述这种人呢:“人,骄傲的人,借着一点短促的能力,便在上帝面前胡作非为,使天使为之落泪。”

幂次定律无处不在

风险投资中的幂次定律

在风险投资圈有两条很奇怪的规则:

  • 第一个规则:只投资给获利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公司。
  • 第二条规则:由于第一条规则太严苛,所以不需要其他规则。

举个栗子: 假定风险投资家准备投资 100万(投资资金总值) 给 10 家创业公司, 每家 10万。 他们要投这样的公司,即这10家公司任意一个成功,他们都能获得 100W+ 的回报。 这是因为 创业公司的成败也遵循着幂次定律, 80%的创业公司都失败了, 只有 20% 的创业公司存活了下来。即风险投资家投资的10家公司很可能是 8 家都会失败的,当然也可能是 9 家,也可能是全部,这只是一个对概率权衡的问题。

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空泛的栗子, 因为凡是涉及 Money 的问题,都是很现实性的问题。

例如 安德理森.霍洛维茨投资基金2010年在Instagram公司投资了25万美元。当Facebook两年后用10亿美元买下该公司时,安德里森已经赚到了7800万美元 —- 不到两年的时间, 就收到了 312 倍的回报!

再例如 彼特.蒂尔(文章开头就引用的他的话)在2004年,投资50万美金给一个哈佛学生进行创业,拿了将近10.2%的股份,此公司就是现在仍旧如日中天的Facebook, 而且这笔资金是Facebook的第一个外围资金,收益上万倍。


这下知道彼特.蒂尔多厉害了吧。 不仅如此 1998年,他还作为联合创办人(兼CEO)创建了世界上首个电商支付平台PayPal(美国版的支付宝,更准确的说支付宝是中国版的PayPal),2002年被 eBay以15亿美元收购。不仅如此,PayPal被收购后,他当时的PayPal团队成员又陆续创办了 LinkedIn, YouTube, Slide, Yelp, Digg, 特斯拉,SpaceX等他们创建了数十家公司,总价值达到近300亿美元。由于他们在硅谷的恐怖影响力他们被称为“PayPal黑帮”。 现在彼特.蒂尔管理着一家对冲基金,凭借其卓绝的前瞻性眼光,被响亮的称为“硅谷创投教父”。

市场中的幂次定律

暂时先不要向下阅读,稍微停顿一下。思考一下你身边的产品是否也符合幂次定律呢? 电脑大多是联想的, 手机大多是 小米,华为,oppo,vivo(而且oppo和vivo是一家公司的),魅族。新闻资讯上的企业家新闻转来转去也就那么几位, 八卦里的明星也屈指可数。。。。
国外的搜索领域(以及网页广告)被Google垄断,国内的被 Baidu包了饺子,操作系统被微软垄断,微处理器被因特尔垄断,国外电商被 亚马逊和eBey垄断,国内被 淘宝和京东垄断。。。。。。
这些垄断不仅仅单单发生在IT领域,其它领域也是如此。 不过有时只是特征没有IT领域这么明显而已 —— 这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 IT领域的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更低,更利于传播(销售)。

既然市场也被这宇宙定律驯服了,那么财富不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下次你再看到“福布斯排名前10的富豪们的财富总和比世界人口一半的穷人还多”诸如此类的新闻也不必大惊小怪了。 **世界并不关心公不公平的问题,也完全无视是非善恶的问题,她只是简单的按照她的规则运行而已 —— 而这里规则指的就是幂次定律。

明星效应中的幂次定律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新闻:某某明星片酬 XXXX千万, 某某明星片酬上亿,国产电影 80%+的成本给了明星大腕,10%用于营销,5%用于制作与特效等等诸如此类的新闻。 其实这些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电影和电视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而且在这个网络时代是如此的利于传播。 一部花费2亿美金拍摄的电影,增加 1000万观众所花费的开销微乎其微(如果是在网络上,如爱奇艺,即使是在电影院的花销与影片的制作成本相比也是不足论哉的), 但是所得收益却是巨大的。 既然观众能很容易观赏到最优秀的大片,所以99%的人都关注于 1%的精品影片。这就导致了影视界得幂次定律:10%的电影获得了电影市场90%的回报。 由于明星是电影的最核心组成因素之一,所以明星的天价片酬也顺理成章。 况且,想成为当红明星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幂次定律在明星与明星之间也起作用。—— 99%的演员都处于沉寂的状态,1%的演员才成为当红明星。也许你会说 1% 这个比例真TM扯淡,应该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是的的确如此,看看电竞行业就知道了 —— 有几个人能靠打游戏养活自己的,又有多少只是单纯的被父母骂和挂科而已!!!(室友表示哭晕在网吧里~~~)

幂次的根源

幂次定律是宇宙定律,所以它的根源也许会有很多,会很普遍的存在。 但是三个最主要的原因是:

  • 边际成本的降低
  • 易于传播(运输)
  • 马太效应

大规模化的生产,高效率的智能设备使得产品的边际成本不断的降低。例如,一款软件一旦开发成功,复制10000份和复制10001份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多了几M字节而已。 同时可以预测的是:由于AI的发展,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生产力以及自动化的提升,往往意味着大规模生产成本的降低。

由于经济全球化,网络效应,以及集装箱时代的来临(《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有精彩而详细的论述),品质优秀的产品与服务能更容易的到达每个人的手里,而且多生产一个产品和多提供一份服务的成本微乎其微,每个人都希望使用最优秀的产品,享受最优质的服务,这就会涌现出明星效应:赢家(最优秀的)通吃,其它玩家几乎全部失败的场面。

就像在一个班级中,相对优秀的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提问机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更有可能跟同学讨论,从而更加优秀。 在市场中的企业也是一样,巨头企业更得到华尔街更多的青睐,得到更多的资本,得到媒体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报道,另外更重要的是:大规模化的生产使得每份产品(服务)的平均成本(生产成本 + 运输成本 + 销售成本)大幅降低。而且巨头企业可以在市场中运用市场势力建立起市场壁垒防止其它其它企业的涌入。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无论你是否在意过,马太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这么普遍地存在。

值得强调的是:这三种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循环促进的。 即会出现:1+1+1 >> 3 的结果。 —— 就是这么TMD可怕!


和大多数的博客一样,提出问题后就要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不然就像耍流氓似的令人反感(当然有时也招铝孩子喜欢,全凭个人颜值和技巧了)。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聪明的解决方案,由于我的技巧做流氓不够格(颜值还是过得去的吧 ~ ^_^ ~),只能信口胡诌一下了:

建议: 人生短暂,有时只需做对一件事就够了。 (搞个“大”事情)

用你的耐心和智慧发现一个处于幂次上的产业,并竭力做到极致。也只能做到极致,别无选择!。 在幂次中,赢家是通吃的。 —— 世界就是正如动物世界里所呈现的那样,是那样的迷人,又是那样的残酷!


对于上文的所有论调,你当然都可以质疑,毕竟它不像数学公式推导那样精确,严谨,令人信服。但是聪明的你应该意识到:即使是数学也只是一种被设计的工具。 宇宙并没告诉我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只是欧几里得的假设(YY&&设计)而已。详见数学危机,如果真要较真的话,真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还是一层不变的可信。

所以也许,也许我也是错的,但是那又有什么呢。我们构建了与真理相似的模型,得到了大致的结果,足矣!。

正如那句充满哲学性的话:

世界上如果有上帝,那么就有真理。毕竟,真理只有上帝一人知道。

Was this helpful?

0 / 0